正文
“易動床”并非迷信,而是一種基于傳統擇吉學與現代護理流程交叉形成的“時點管理”思維。其核心是在可選擇的窗口內,將床位調整、轉科或出院操作安排在氣血運行相對平穩、護理人力最充沛、設備空閑率最高的時段,從而降低跌倒、導管滑脫與信息遺漏三大風險。臨床評估應優先完成Braden評分、管路風險分級與藥物輸注計劃,再對照當日的“黃歷忌沖”與病區值班表,尋找交集。若交集為空,則以醫學指征為準;若存在交集,則可兼顧傳統心理安慰效應,實現“患者安心、醫護省力、家屬滿意”的三贏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教程式再解答
目標:用5分鐘掌握“易動床”決策流程
定義拆解
“易”=適宜變動;“動床”=床位物理移動或患者轉床。
信息收集(3項)
a. 患者指標:意識、管路數量、疼痛評分。
b. 資源指標:護理人力、電梯空閑、設備消毒周期。
c. 傳統指標:當日“沖煞”時辰、家屬心理接受度。
決策矩陣
畫三列表格:醫學風險、資源成本、心理收益。每項0-2分,總分≥4即可執行。
執行 checklist
☐ 再次確認醫囑
☐ 預調監護參數
☐ 提前10 min 停液泵
☐ 雙人核對物品清單
☐ 記錄實際動床時間
復盤
動床后2小時內,追蹤生命體征與交接漏洞,更新科內共享文檔,為下次“易動床”提供數據。